我很喜歡在烘焙材料裡放入這個醬料作為香味的引子,同時,我也喜歡在下午時塗抹在吐司或餐包上再配上一杯 IKEA 中焙咖啡粉的咖啡當做下午茶。這就是一個清爽的美味,但是,今天因為要拍攝照片,這焦糖過頭了,帶著酸苦味了。
#產品
烘焙知識 - 何謂黑麥麵包
裸麥所製作的黑麥麵包是中歐以東及北歐地區最常見到的主要澱粉食物。特別是瑞典的 Knäckebröd 及德國的 Vollkornbrot。因為 IKEA 的關係讓大家熟知。但是,製作一個好的黑麥風味的麵包實在是對我有點困難,主要原因是我沒有真正的摸清製作黑麥的獨特訣竅,所以常常有失敗品出現在我的廚房(可能說我的工作室更為貼切)的餐桌上。
烘焙食譜-普爾曼麵包(就是吐司哦)
這個四四方方的帶蓋吐司的典故還真的與火車有關係。主因是為了減少在火車上儲存的空間才用方方正正的長方形模具來烘焙,同時,因為是在美國的長途列車 Pullman 上銷售,所以就此列車名稱命名了。事實上,台鐵排骨便當,早期也是在白鐵仔光華號上銷售,為何不叫做光華便當呢?在法國這個麵包的名字就叫做 Pain de mie 龐多米吐司。口味都是屬於外酥內嫩的口味,帶著濃郁的小麥芳香的麵包。
我做烘焙 - 古早糖肉桂羊圈圈卷包
突然之間,台灣流行起肉桂卷風潮。本著台灣喜歡高 CP 值,高能量,特潮濕軟綿下,屬於清爽乾淨的歐美式肉桂卷不再存在。目前台灣市面上大多是台式肉桂卷,
烘焙 - 酸種黑糖黑麥漢堡麵包
黑麥是一種很特有的品種,它被大量的種植在歐洲許多地區。長久以來都是歐洲地區大部分百姓的熱量及食物來源,同時也有益于嬰兒及老者的健康。但是,出了歐洲地區外,黑麥麵包就沒有那麼受到歡迎了。主要原因,是用了精磨黑麥粉,還有過分地使用葛樓仔,當然還有一個更糟的方式,不當地使用焦糖色素。
我做烘焙 - 吐司及生吐司
我很喜歡傳統上那種拿在手上不用塗抹任何抹醬就可以手撕的傳統吐司。這幾年因為老店消失,這個產品漸漸地消失在市場。然因為配方流傳到日本後竟然以【生吐司】的名號又風行在台灣島的市場之上。主要原因在於使用到更好的食材例如,麵粉,蜂蜜,鮮奶及奶油;及更好的製程技術。
無限
我做烘焙-布赫達露糖漬水果塔
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甜點,在那個 1860 年時首次由糕點師 Fasquelle 在巴黎的第四街 75 號首次銷售。傳統上使用了杏仁粉作為填充餡料的基底。塔面鋪上了糖漬水果(一般是西洋梨,蘋果及杏桃),再撒上了杏仁薄片。最後出爐後再塗上櫻桃,茴香,蘋果等等水果酒的酒糖液作為調味。
我做烘焙 - 麻糬紅豆餡蛋黃酥
蛋黃酥約在1970年代在台中縣的豐原寶泉餅鋪所創,說到這家也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了。是一家從日本治理時期就有的店鋪。但是,台灣大部分的蛋黃酥與創始店的做法已成天南地北截然不同的做法了。有興趣的可以去寶泉餅鋪買來吃看看原本的蛋黃酥與現今使用了中式酥皮做法的蛋黃酥真的不太一樣哦。
我做烘焙 - 藜麥漢堡包
藜麥是個很神奇的糧食,基本上不是穀物,因為是莧科所以是小花包覆的種子。本來是印加民族的主要糧食,但因歐洲人的入侵而在往後的四百多年因宗教的理由而被禁止食用。然到了二十一世紀初,發現藜麥的營養價值而又成為主流且昂貴的食物來源。台灣也有一種本地屬的紅藜麥,至於為何會相隔一個太平洋而有群體,倒是讓我很好奇。
我做烘焙 - 蘋果塔(Tartette aux pommes)
法國人經常用水果製作塔。當中 Tarte aux pommes 是經典之最。在法國這種塔是有固定的組合的。脆脆的薄酥皮加上糖漬蘋果醬再放上蘋果薄片。經過烘烤后,這種三層的派塔正好凸顯那個水果的芳香。
我做烘焙 - 布列塔尼鲜奶油蛋糕
法国的西边海岸 Brittany 省,算是一个历史与东方民族相同历史永久的文化之地,历史上最早的记录是在西元前曾为罗马共和国的领土之一。当然,吃的文化也就有历史渊源了。而这道料理的法文名 Far 就是麦粉的意思,所以在当地这个蛋糕如同亚洲的葱油饼、铜锣烧一样是属于低价的平民食品。